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12月1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盛秋平表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2023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货物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球前列。
但他也指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切换时仍面临多重障碍,“重外轻内”现象尚未彻底改变。当前企业需跨越的四大关卡为资金关、标准关、渠道关与监管关。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五个方面18项具体举措:
- 促进规则制度衔接融合: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深化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推动产品实现同线、同标、同质。
- 促进市场渠道对接: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内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 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信用体系、提升物流便利性、强化人才支撑。
- 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推进试点创新,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和产业集群,提升品牌建设水平。
- 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强化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发挥信用保险综合作用。
在回应媒体关于如何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时,盛秋平表示,《措施》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双循环两方面发力。
在国内大循环方面,重点在于丰富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增强消费市场的活跃度;在双循环层面,着力推动规则标准更好衔接、市场渠道双向对接以及产业融合。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周强透露,自2023年起,北京、上海、江苏等九地启动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工作,目前各地已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例如,浙江累计培育827家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江苏则确定三类共175家企业进行跟踪服务。试点地区正不断涌现机制创新成果,如北京探索数字贸易融合模式、湖南总结工程机械设备出口经验。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林少滨表示,作为双循环交汇枢纽,海关将聚焦促进规则制度衔接、助力市场渠道对接,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他强调,今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54万亿元,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7.96万亿元,未来将在标准采信、电子证书互认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制度改革。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负责人姚雷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已采取多项举措推动标准一致性提升。截至目前,在机械、化工、信息等领域转化了2509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家用电器等消费品领域关键指标与国际一致程度高达95%。
下一步,该部门将持续加强国际互认范围扩展,并优化强制性产品认证流程,以降低企业成本。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金融部门将围绕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化重点客群支持、推动内外双向联动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他强调,将继续优化传统贸易金融工具的同时,开发多元化消费场景以激发内需活力。
对于中评社提出的当前重点工作和成效问题,盛秋平归纳为五点:健全工作体系、加速规则衔接、拓展两个市场、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以及完善相关政策。
目前,已有22个单位参与部际工作机制,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法》相关条款修改取消备案登记制度,赋予更多主体外贸经营权。
为规范和推动采信工作,海关已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采信管理办法》,并同步上线信息化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目前进口服装、水泥已实施采信,煤炭正在试点中,原油也将纳入采信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扩大采信商品范围,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国内外检验机构参与。
推进“三同”(同线同标同质)工作是提升供给质量、促进内外贸融合的重要举措。市场监管总局通过鼓励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强化金融支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等方式,持续推进“三同”实施。如浙江省累计培育864家“三同”企业,销售额突破8亿元。
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在重点地区和行业扩大实施范围,提升“三同”成效。
商务部在全国遴选了首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并在江苏、浙江、福建、重庆等地开展企业培育试点,帮助企业实现两个市场顺滑切换。
根据《措施》,将从规则衔接、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模式创新、人才支撑五方面提升企业能力,包括支持数字化转型、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营销网络等。
在《措施》指导下,外贸企业可通过电商平台、商超、展会等渠道拓展国内市场;内贸企业也可借助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拓展国际市场。广交会等国家级平台正发挥重要对接作用,助力企业实现融合发展。